现状篇: 《中国学生同志调查》专题报道之一:中国高校的欢腾和寂寞 【中同新闻网】编者按:他们大多是上个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享受良好的教育,苦难作为历史离他们远去。他们和同龄人一样拥有这个时代所有的特点:个性化、享乐主义、性开放、缺乏责任感。明显的,他们比上一代拥有更多梦想和欲望。 他们追求时尚。他们的爱情出生于互联网时代,QQ是他们的另一重身份。他们使用免费电子邮箱和手机短信与情人聊天。他们比上一代更自信更注重品质,包括同性之爱。 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同性恋者说,新一届的学弟学妹们正源源不断地补充他们的队伍。对正年青或不再年青的中国同性恋者来说,斑斓多彩的大学生活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必经的一段人生历程,其中迤俪多姿的同性之爱成为他们一生难忘的回忆。几乎中国所有高校,包括北大、清华、北航、同济、复旦、武大等等,同性恋现象已不再是一个秘密。中国高校里的同性恋学生从不曾因为我们关注而增多,也从不曾因为我们忽视而减少,他们是大学校里的一支独特风景。 本网记者奔赴北京、上海、武汉、河南、山东、广东、江西、辽宁等省市,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采访,推出《中国学生同志调查》专题,包含专家访谈、性教育现状、同性恋学生情感实录、同性恋权益调查、事件追踪等内容,集中而全面地展示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同性恋者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这在中国新闻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也是本网今年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道精神大餐。 学生同志的另类秘境 本网记者楚天北京报道:2002年8月13日午夜,服务器设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的同志网站“博亚”对它的访问者提示:“对不起,服务器升级中,请稍候。”半个小时后,这家网站的互联网IP地址”再也打不开。网站被它的主人自行关闭。半个月后,开通两年多的博亚搬出了设在中国高校里的教育网,将主机托管给一家商业公司。 博亚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大学生2000年9月利用平行于中国公众网(Chinanet)的教育网(Cernet)免费空间创办,主要为在校学生提供同性恋交友和社区服务。当时北航的网络不稳定,网站于2001年1月把服务器搬到清华,同时网站的管理维护也交由一位清华在读研究生负责。由于中国教育网与公众网分开,校园以外的访问者浏览教育网上的内容仍受到速度慢、屏蔽等诸多限制,但校园内部访问却畅通无阻,这便使博亚成为学生同志网站奠定了硬件基础。另外,无论是网站的创办者,还是访问者,大部分为在校学生,所以,博亚成为学生同志的家园并不稀奇。 这个个人网站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同志的关注和参与,访问者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包括清华、北大、北师、北航、人大、中科院、中戏、复旦、武大等。这些八十年代前后出生的年青人在讨论他们不能在课堂上、操场上及在其他异性恋同学面前谈论的问题。由于性向一致,他们指望从这里找到同性之爱。 以博亚为代表的互联网俨然成为当代学生同志寻找自我、渲泄内心情感的一个天然保护地。毫无疑问,这样的网站正在形成以学生同志为主体的区别于其他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圈子,它与异性恋占主导地位的校园文化侧身相容,生机勃勃。 然而,来自博亚上的这种喧嚣被传进校园官僚的耳朵,一个不太愿意在教育网上听到同性恋声音的学校行政官员决定采取行动。2002年8月13日下午6点左右,正在北京近郊度周末的博亚站长接到一个神秘电话。“电话那边显然很严肃,第一句话就问我是否是博亚站长,从听到这句话开始,我就感觉可能会有麻烦了。”这个精通计算机技术的男生说。 “电话那边询问我的一些个人情况,我如实作了回答。然后,他说有事要和我谈,而且必须面谈。”博亚站长将这个电话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并贴在了网站的“关闭说明”中。 当晚9点多,博亚站长从一百多里外的昌平返回校宿舍。网站社区里一个个虚拟的ID(网名)仍像平日一样风花雪月,一派世外桃园风光,浑然不知半小时后这个桃园将永远从校园里消失。 “正浏览的时候,打电话给我的那人进来了。本来说好的是第二天上午我去找他的,没想到他竟然找到宿舍来了。”站长对校方突然插手网站显然不知所措。 “学校发现这个网站涉及同性恋内容,觉得不妥。虽然现在我们社会越来越宽容,同性恋在我国也不违法,但是学校仍然觉得这个网站不能放在校内。另外,还有人反映说这个网站经常开展一些有组织的同性恋活动,这个很不妥!”这是到目前为止校方关闭这家学生同志网站的唯一解释。11月20日,清华学生工作处一位要求匿名的负责人接受中同新闻网采访时证实了这一说法。此前,校方关闭了著名的水木清华BBS版上的“同性特区”。 清华最后给博亚的处理意见是,立刻关闭网站,并写一个关闭说明。处理意见还包括给站长个人的建议。“他建议我多看些这方面(同性恋)的书,或者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一下,了解一下自己。我没有说什么。”站长在公开的说明中提到了这一点。站长没有说明网站已被清理出校园,他希望这个学生同志网站能继续办下去,在校园以外的地方。 既使在它的非常时期,博亚仍被校内外的学生同志关切。该网站的一位网友对中同新闻网说,在网站被关闭的半个月时间里,那些靠父母养活的学生同志们自发为它捐款的数目足够它交纳商业公司不菲的主机托管费。由当初的一个个人主页演变为今天学生同志心中的最后秘境,博亚的悲欢命运成为这一代校园同志文化的一个另类代表。 中国高校与传统教育的矛盾和尴尬 与博亚网在清华大学的遭遇不同,在中国的其他高校,同性恋的声音却日益公开。在文化中心城市的北京,这一点尤为明显。 2001年12月13日,一场命名为“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的影展在与清华大学引颈相望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拉开帷幕。虽然距离今天已一年过去,但它的影响仍未停止。 经过学校官方机构批准直接冠名为“同性恋电影节”的影展在开放的当代大学校园仍有些令人惊愕,同性恋影像如此集中而直观地出现在中国高等学府,这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史无前例。影展的举办者北大影视协会的这个创举吸引了包括新华社、三联生活周刊、中同新闻网等50多家华人媒体。北京的一家生活周刊描述说:“出现在‘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中的同性恋形象弥补了银幕上的不足。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已经被我们看到的形象提醒我们,这个话题才刚刚开始,有更多的东西正在被我们忽视着,或者被错误地理解了。” 这场影展甚至被某些公开发行的媒体视为同性恋在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积极信号。人们有理由对北大的这一“宽容”之举表达他们的赞赏。 举办者将“电影节”冠以“首届”,足可见他们对校方的合作态度给予过高期望——可能的话,他们会举办“第二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但是,由于“影响超过学校的预期”,“电影节”在放映完中国大陆导演拍摄的四部地下同性恋影片后被喊停。影视协会会长张江楠后来接受中同新闻网采访时称,尽管影展被当作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和艺术交流活动得到校团委批准,但在这个消息被瞬间放大后,惊动了中国电影检查部门、北京文化部门,甚至张还接到北京市安全部门的盘问。显然来自校外的压力使这个大三学生无法承担。电影节在一片嘘声中落下帷幕。 现在看来,一些比个人兴趣更强大的爱好被善意地利用了,北大“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在一个冬天划上了华丽而凄凉的句号。 那个冬天被更多同性恋者记住。就在北大影展的一个月前,这里刚刚做完一个关于同性恋的专家报告。11月14日,在北大一间普通教室里,一名英国同性恋问题研究专家在这里就同性恋历史、成因、现状等话题与300多名兴趣盎然的大学生平等对话。北京《华夏时报》以《同性恋现身中国高级讲堂》为题在头版做了报道。 类似的火爆场面一个月后即12月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再次出现。“当时我们伦美社正在搞一个‘伦理美学月’活动,同性恋是八个主题其中之一。我们请北京医科大学胡佩诚教授来做讲座。化学楼化二教室被200多人挤满了,这是八个主题活动中反响最热烈的一个。”伦美社现任社长王娟对中同新闻网说。这个刚满二十岁的女孩子承认,以前对同性恋印象不佳,所有被丑化了的同性恋形象来自于大众传媒。“公开地、正面地了解他们,有助于消除偏见。这是理解和尊重的前提。”她说。 同性恋在普通公众中讳莫如深到堂皇登上中国高校讲堂,一些正试图走出封闭压抑的影子正在校园里日益明朗和活跃起来。然而,一些看起来宽松和喧闹的背后,是教育当局僵硬而冷漠的面孔。中国高校在这个被传统教育有意遮蔽的同性恋话题面前充满了矛盾和尴尬。 教育的终极目标 多项针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调查都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一代,性观念和性行为多元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性恋话题已越来越多地从课堂以外的其他渠道进入中国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视野,传统的道德观正在被年青一代颠覆。性健康教材的编制和改革被认为是这个传统国家面临性道德危机的一个补救措施。从今年开始,在中国部分省市中学校推行的性健康教育教材开始涉及性指向问题,但这些全部针对异性恋学生编制的性教材,对同性恋要么语焉不详要么避而不谈。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高校仅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潘绥铭教授开设了“性社会学”这门课程讲到同性恋问题。“1990年代初,我申请在北大开设‘性社会学’课程未被批准。教育界的保守和固执显而易见。”曾出版过《同性恋亚文化》的中国社科院李银河博士对中同新闻网说。 “中国高校做为一个社会的组成部分,它与大环境息息相通、相互影响。同性恋学生这个群体庞大,正确认识和引导民众对同性恋的看法,首先应该从教育抓起。学校应该公开地谈,正视它而不是回避它。这将使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产生长远影响。”李是中国不多的同性恋问题研究专家之一。 但是另一方面,李还希望同性恋者自身能对教育者和公众起到影响作用,权益意识被更多提及。2002年2月1日,李在香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栏目中就“中国同性恋者的处境”话题指出,中国同性恋者面临主流社会的漠视,正是由于这种有意无意的长期漠视,使同性恋者滋长了一种苟且偷安的心境,躲在阴暗角落,不敢也不愿站出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合法地位。这是在像清华大学这样的中国最高学府里录制的一档谈话节目。在这个大多数内地观众收看不到的电视台,李呼吁社会,包括教育当局应该抱着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同性恋问题。 显然,教育和教育界在对待同性恋问题上被寄予更多期望,它的教育终极在于尊重差异、包容多元文化形态。这是一个公民社会最眩目的理想。 文化篇: 《中国学生同志调查》专题报道之二:互联网之舞 【中同新闻网】本网记者楚天北京报道:2002年11月24日晚上6点,北京清华大学多功能体育馆5号、8号、9号,超过三十名的男生聚集在这里,打羽毛球是他们例行的周日之娱。在同一个周末,北京大学五四馆、首都体育师范大学体育馆、北京体育大学游泳馆也有由人数不等的男生们组成的排球队、游泳队。 他们是来自北京不同高校的大学生,他们为自己的活动划定一个圈,圈子外面挡着非同性恋的学生和其他人;他们可能在这之前根本互不相识,网上的ID是他们对彼此唯一的印象;他们在班上有各自公开的身份,在学校评优名册上,一些人甚至名列榜首;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的经历和方言不尽相同;然而,他们却有着共同的背景:同性恋学生,这种共同的身份使他们有机会走到一起,共度人生中的某段下午时光。 学生同志网站 25岁的朱正渔是北京清华大学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他的履历表上记录着他曾担任班级团支书,在系里面的团委实践组做过工作。然而,他不公开的身份是某同志网站的站长。 因为网站的程序编写、内容制作,包括访问者主要以在校学生为主,它习惯被人称为学生同志网站。 网站为访问者提供免费电子邮箱,写日记、网上传呼、交友,及以同性恋为主题的电子贺卡等功能。一些诸如“小说接龙”、“影音时尚”等内容吸引了这些年岁尚幼的同性恋者们。 “每天下晚自习后,我都会打开这个网站看看,有时候随手写点自己的所思所感,或是翻翻其他人的帖子。那些讨论419(一夜情)或是卿卿爱爱的帖子点击率是最高的。”北京电影学院一位要求匿名的大四学生说。 一些不能跟其他同学讲的话题被这位男同性恋者很容易地帖到了这个学生同志网站上,很显然,这里成了这些同性恋学生校园生活中区别于其他学生的最重要的地方。在这个远离同学的隐蔽的地方,他们与自己的同类自成一体,其乐融融。 “现实中同性恋毕竟不能堂而皇之地讨论。好多人往往不知道何去何从,感觉很无助、孤单,特别是那些刚刚发现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朋友。而在这里, 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他们周围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人,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聊天、相互倾诉,甚至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人。”站长这样评价他的网站。 现在,这家网站的访问者遍及全国高校,他们情愿将自己与“社会同志网站”区分开来,区别者认为学生同志比“社会同志”单纯得多(但是也有人私下里对记者举出学生同志也在校外频繁更换性伙伴反驳此一说)。因为内容的敏感性,这家网站曾被校方要求迁出教育网。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在这家网站被关闭的半月时间里,来自同性恋学生提供重建的捐款超过万元,足见这家网站在学生的地位和影响。 文化认同 同性恋行为一直被视为传统教育的判逆,然而,在被教育当局忽视的角落,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同性恋文化正试图在校园中建立自己的一席之地。出于对同性恋文化的需要和鼓励,有人在朱主持的这家网站上倡议以网站名称印制文化衫。显然,一种与异性恋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教育的挑战在这里萌芽。 2002年仲暑,倡议者模仿水木清华BBS其他板块的文化衫设计出标有“sunny、confident、healthy”字样和卡通形象图案的文化衫。“有人希望做个东西作为对这段时光的回忆和纪念,当然,也有人希望自己穿上衣服的时候,能够一下子看出来别人也是(同性恋),可以更方便的找到‘自己人’。当初的设计定位是一种健康、青春活力、帅气、阳刚的感觉。”朱在接受中同新闻网采访时描述当时定做文化衫的热烈情景。但是设计者仍被要求在现时语境下不要过于张扬他们的与众不同,“不要突出Gay的色彩,只要普通的正常的就可以了。”朱补充说。 文化衫受到关注的程序超过倡议者的预期,一个多星期里,定购数近二百件,最终卖出的总数超过三百件。 “做完文化衫以后,我自己预留了两件衣服,当时天天都穿着在学校里面转悠、到实验室干活。到学校外面干活,我都一直穿着,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而且,排球队活动的时候,好多人都是穿着文化衫来的。”作为一种象征,朱欣慰接受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化认同。 但是,与朱不同,更多人愿意把文化衫当做大学生涯的一件纪念品收藏,或是躲在家里穿,既使别人根本从文化衫上看出他们的性指向。在强悍传统势力的面前,这些同性恋学生显得身单力薄。 体育小组 实际上,清华大学的同性恋文化在北京高校里最为瞩目。一些通过互联网传递的消息甚至认为,清华大学的同性恋者“大胆且出众”。 朱的这家个人网站被校方驱逐出教育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校方认为“他们组织不轨的学生活动。”这种说法遭到网站站长的反驳:“我们并没有刻意地组织什么学生活动。目前一系列的体育活动都是大家自发参与形成的。”尽管这些只是周末的郊游或是打排球之类的活动,但引起校方的注意足以从一个侧面证实同性恋文化在清华的发韧及规模的不可小觑。 “大概在2001年9月份,几个比较喜欢打羽毛球的网友自发地组织在一起过周末。后来,新的网友们或是在论坛上看到帖子,或是经过朋友的介绍来参加。”由朱带领的体育小组最初有六七个人,被安排在清华东操场上,活动项目也只有打羽毛球一项。最早参加网友活动的成员后来成了体育活动的积极组织者,他们负责队员的活动时间、场地租赁、用餐安排等。 “活动费用平摊。活动完后,大家一般会找一个地方一起吃饭,这是一个绝好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有助于他们从过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活动的组织者说。 “现场经常会有其他不相识的学生参加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在这里,我们都是朋友,从不谈同志、非同志的话题。”小组活动的热烈气氛吸引了局外人,在这里,性指向已不再成为交流的隔膜。 每次体育活动结束后,小组还会安排人把活动情况记录下来张帖在网站首页供未参加者检阅。在3月17日的一份活动记录上,开头部分这样写道:“我们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因为排球运动,我们走到一起来。”活动记录上显示参加者来自北京、黑龙江、内蒙古、河北、陕西、河南、福建、安徽等全国多个省市地区。 在这个网站的体育版里,整天都有讨论体育活动的帖子更新,许多人把每次活动作为放松和寻找朋友的好机会。活动的组织者甚至向中同新闻网透露已有5、6对参加者在这里找到知音。 从互联网上知道清华有这样一支学生同志体育小组,外校甚至外地的学生闻风而动,不辞辛苦地跑过来参加“自已人”的周末。活动人数逐渐增加,原来清华东操场的场地已无法满足,同时,更多的人不再满足打网球的单一运动,加上由于涉及到场地、时间、收费等问题,所以,其他小组成员便在北京大学、首都体育师范大学体、北京体育大学等地另辟场馆。 除了周末的体育活动,由这家学生同志网站发起的郊游、学生同志毕业送行聚会、登香山欣赏红叶等等也成为校园同志文化一景。 “这些将留给我们学生时代一个美好回忆。在这里,我找到了自我,并积极地面对人生。”这家学生同志网站的一个网友告诉中同新闻网。不可否认,在以异性恋为主导地位的教育环境中,作为校园文化的独特一枝,它为数量不小的人群提供了一个修复心灵和追求光明的空间。互联网提供了这个史无前例的机会。 观点篇: 《中国学生同志调查》专题报道之三:本网记者十问学生同志 【中同新闻网】本网记者子坤济南报道:10月23日和29日下午,记者来到一间同志聊天室,对数名学生同志进行了随机采访。 (一)被采访者:踏雪,青岛某高校大二学生,十九岁,男友在济南。踏雪是个来自城市的男孩,他非常健谈地回答了我所有的问题,话语中不乏调皮与幽默。显然,他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学生。 中同新闻网:你好。可以请你谈谈校园里大家对同志的看法和态度吗? 踏雪:当然可以。我在高中的时候,好多同学就知道我的同性恋身份,不过他们都能接受我。连我高中的班主任也知道我喜欢男孩,她说我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我的事情她会给我保密,不会通知家长。她觉得这是一种病。我说我没有觉得我有什么疾病,没必要看医生的。 到了大学,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阅历决定了对他们对同性恋的态度。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同性恋。但在我的同学中,知道我是gay的都理解我。 有一个女孩子说,“既然爱可以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为什么就不能不分男女呢?”不过,对那些并不知道我喜欢男孩的同学来说,他们一致认为gay是不可理解的。 有一次,我和他们谈到在国外好多地方gay都可以登记结婚,伦敦市市长也是gay,他们觉得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我也发现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同志倾向,有的时候我在宿舍给我男朋友打电话,说话就有一点C(女性化),时间长了,他们说话也越来越像我。 ]中同新闻网:“很多同志都是在网络上相识的。现在,聊天室里的学生同志越来越多,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踏雪:只在聊天室里接触的人会有长久的爱情吗?人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了解的。今年4月份,我和我现在的男朋友在泉城广场上相遇。后来再也没有联系过。到了8月份,我们居然在聊天室里遇到了,然后谈起来那次偶遇。慢慢地,我们之间的友情变成了爱情。为此,我跑去济南与他同住了一段时间,不过是逃课去的。我是很看重感情的,为了和他在一起,我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是,现在校园里的学生同志就知道玩,很小就开始做MB的不在少数。有的人没有感情的基础,分手时可以不掉一滴眼泪。 中同新闻网:作为同志,你是否考虑过在适当的时候向父母亮相? 踏雪:这个目前还没有,但父母曾经过问我是不是同性恋。我不敢说他们是观察出来的,但我让他们不要多想。后来,我和一个女孩关系蛮好,他们就一直以为我和那女孩在恋爱,所以就再没多问。 虽然父母文化水平比较高,但我是独生子女,不得不面对婚姻的问题。我考虑过,以后不会结婚,我想父母会理解我的。我都和他们说了,不用为我打算结婚买房子的事情,也不用给我攒钱。我妈妈也说过,以后要是我有了小孩,她不喜欢给我带。 我现在还没有必要和他们详细地说这些,不然他们会为我操心,他们应该有一段心理缓冲的时间吧。我父母都不是很保守的人。记得我15岁第一次染头发的时候,我们班主任大惊小怪的,把事情闹得很大,倒是我爸爸连提也没提。 中同新闻网:同志伴侣由于要面对许多压力,大多数关系比较脆弱。你认为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踏雪:很多同志之所以滥交,就是因为中国的法律制度太不完善,一直没有保护同志的法律出台。同志之间的关系不稳定,经常更换性伴侣,就是因为这个。我就很想和我的男朋友结婚,但是没有钱到国外登记。呵呵,等我有了钱的时候,我也成小老头了。中国出台这样的法律,估计得100年左右吧。 (二)被采访者:深蓝,济南某高校大二学生,二十岁,单身。深蓝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同志。面对我的问题,他的每次回答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显然,深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踏实沉稳。 中同新闻网:你好。有同学说,现在校园里的学生同志数量较多,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可能关注校内的学生同志情况? 深蓝:在校园里,凭我的直觉,学生同志是比较多,但大家都比较隐藏自己。至于学校,目前我认为不太可能面对学生同志的问题,因为这个话题非常敏感。从同学之间的玩笑看,同学们对此已经渐渐适应,接受程度要好一些。所以,同学之间开这种玩笑很普遍。这种玩笑虽然不是恶意,但总有点贬义的成份。不过,如果大学里有类似国外的同志组织,会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但是,正因为现在没有这种组织,所以我们才会到网上来。 中同新闻网:人们对同志常常存在许多误解。你认为这种误解是因为沟通渠道的问题,还是另有它因? 深蓝:这不是沟通渠道的问题,因为网络这么丰富,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不愿了解。即使他们对同志了解得多一些,误解也不会消除,因为圈外人很难理解我们。 中同新闻网:最近几年,主流媒体已经开始关注同志群体。你认为,媒体对毛宁、红豆事件的报道,会不会从侧面促进社会对同志的了解呢? 深蓝:我想,这只能让人们更加认为同志圈乱糟糟。主流媒体在报道同志新闻时,有一种猎奇和揭露阴暗面的心态,报道并不是完全客观的,而像电影《蓝宇》的影响就更好一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正面反映同志的真实生活。 中同新闻网:现在有些同志为了逃避婚姻,多一份个人空间,选择离开家庭和父母,你对这种选择有什么看法? 深蓝:是的,结婚是个非常大的压力。我家在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家里还有3个姐姐,2个妹妹,我是唯一的男孩,所以我还要结婚生子,毕竟农村传统观念很强。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什么是同性恋。” 有的同志为了个人发展,又不伤害父母,选择了离开家庭,但会经常寄钱回家。不过,我的生活还要有父母的空间。钱解决不了问题,老人需要的是家的温情。我想,即使压力再大,我也不会选择离开父母。因为我爱我的父母,他们也爱我,我要承担家庭的重任。城市里这样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可能会比农村好些吧。 (三)被采访者:心难,沈阳某高校大三学生,二十一岁。心难非常喜欢提问,他的问题甚至多于记者,因为在他看来,聊天室里进行这样的访谈似乎有些离谱。当记者澄清了他的疑问后,他很简洁地回答了下面的问题。 中同新闻网:在采访过程中,有些同学在选择伴侣时,倾向于年长成熟的。你认为这是普遍现象,还是个人喜好? 心难:不太好说,选年纪大的在经济上可以有照应。我男朋友结婚了,我还和他们住一起。他爱人对我比他还好,不过她不知道我们的关系。我觉得,做同志很辛苦,要面对很多东西。年纪大的心胸宽广,可以依靠。 中同新闻网:在聊天室里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在校学生同志做MB的例子,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心难:还不是因为学生穷?我就没钱,好多人劝我做MB,沈阳市一个月三万你不做呀!!!你(指记者)一定不是GAY,同志圈真是个怪圈子,来了就别想走。你可以提供同志社区义务服务的信息吗?我没别的意思,只想帮他们…… (四)被采访者:逸涵,济南某高校大四学生,二十二岁。逸涵对中国同志事业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权利意识非常强,回答问题一针见血。原来,他正在进行法学方面的学习。 中同新闻网: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步深入,我国学术界已经开始从法律上研究同性恋问题。你认为,中国在未来能否有保障同志权益的立法出台? 逸涵:这个不好估计,这和我们的国情现实、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必然的联系。毕竟,每个国家同志权利发展的背景大不相同。从其他国家情况看,同志权利要靠同志自身去争取,不要一味地羡慕别国的情况怎么优越,怎么好,或者通过出国来逃避这个现实。我感觉,中国同志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比如,在各行业担任要职的同志的努力,同志自身形象的提高,健康同志网站的建立等等。同时,让社会来了解同志,让人们摒弃旧的错误思想。 中同新闻网: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为了加强互联网的管理,开始逐步推行网站登记制度,其中也包括同志网站,你对个问题怎么看? 逸涵:还是赞同这么做。我认为,这个不但不会限制同志的交流,反而会促进同志地位向前一步迈进。 现在的同志网站良莠不分,需要加强管理。我自己比较喜欢阳光健康的同志网站。其实,除了网站,同志更应该参加现实社区的活动。比如,在校园里成立学生同志团体。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这只不过是一个时间的早晚问题。 记者手记: 通过调查采访,目前大学校园中的确存在相当数量的学生同志。与几年前相比,学生同志的生存环境要宽松许多。这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的普及给学生同志带来了更广泛的交流空间途径,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使公众对同性恋问题有了逐步的认识,这些都是值得欣慰的事实。但是,问题同样存在。首先,学生同志由于年纪较小、业余时间较多,有的过于沉溺于网络聊天室,对学业和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由于学生同志阅历不多,与人交往时考虑简单甚至急于求成,经常容易在感情上遭受挫折,并对日后同志关系的发展造成阴影;最后,在伴侣选择方面,许多学生同志更带有与这个年龄不相称的功利之心,这与纯洁感情是背道而驰。和社会同志一样,更多学生同志渴望积极健康、文明的同性恋文化的出现。
|